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香港知名股评家曹仁超近期就中国金融改革的前景接受南华早报中文网副总编辑廖美香专访,曹仁超在专访中指出,这次金融业改革仿如为中国进行第二次改革开放,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的爆发力。我相信新领导班子召开十八大之后,对金融改革将会大手去干。中国将由西方所说的“世界工厂”走向“金融业大国”。以下为专访全文。

中国股市资讯欠公开 对股民不公平

曹:我觉得中国股票市场资讯欠公开,对股民不公平,股民买入股票仿如投入大股东骗局,惨! 此外,政府又执法不严,人们不敢大量投进股票,令资金没有出路,只投放在银行,资产无法享受伴随经济成长的增值。然而,人民将储蓄存放在银行,银行借给大型国企,但国企又欠缺效率,无法将资源充分运用,妨碍了整体社会有效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推出,但国退民进的效果不理想。

美国经济能雄霸全球,其金融实力功不可没。据美国芝加哥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1913年美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和银行存款比率是1:1,到1960年是2:1,1990年接近3:1,2000年是9:1。美国在每次危机过後,都能进一步发展经济,这与其成熟的金融体制相关。

中国要推进金融市场发展,必须考虑几点:一、政府要把保护投资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二、强化市场投资功能;三、建立良好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司法制度;四、推行市场化,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建立诚信体系。去年12月中国证监会提出全面改革中国金融市场,改变金融生态,包括规范股票市场,提升诚信水平,培养优秀分析师,孕育投资者长期投资理念,发展现代化财富管理行业。这次金融业改革仿如为中国进行第二次改革开放,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的爆发力。我相信新领导班子召开十八大之后,对金融改革将会大手去干。中国将由西方所说的“世界工厂”走向“金融业大国”。

企业过分依赖银行融资有何弊端?

曹:中国企业的资金来源76%来自银行;美国企业则只占两成多。这说明了中国股票市场尚未发挥很好的集资功能。况且,企业向银行借钱经营,其进取性不及在市场集资。借钱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企业的营运心态。企业家对借贷的资金运用,无论风险及利润都要承担,为了确保赚钱,经营方针保守。企业家在市场集资,可与股民可成功分享利润,也分摊了风险。如果经营得好,股价会升,令资产增值,对企业家及股民都有好处。

民间资金没有出路的原因?

曹:中国人储蓄率高达52%,原因是内地在教育、医疗、退休保障投入不足,须要自己做好准备。但是人们储蓄率高,导致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现在中国面对“两多、两难”局面:一是中国企业多,融资难;二是资金太多,投资却难。目前中国资金走出去,每年输出超过二千亿美元。但中国企业却融资难,近八成来自银行贷款,只有两成来自股票市场及债券融资。美国企业融资来自股市及债券资金占 73%、英国占62%、日本占44%。中国人对股票、债券及基金不太热中,只有14%。中国对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产品仍在发展初阶。至於股票交易,外国金融市场 70% 由专业机构投资者进行,中国A股的交易额只有一成半由专业机构投资者参与,八成半来自个人投资者,反映了股民炒卖频仍,市场并不成熟。

长江实业如何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经营?

曹: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是企业家可以透过上市後继续扩大资本。试想:原初十亿元资本经不断配股後,市场炒上,公司市值或可高达一百亿元,由此,企业家可以扩大来做,也就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香港的地产商如:长江、新鸿基都是透过增发股份扩大来做,单靠银行借贷是无法扩大来做。与此同时,社会的民间资金亦可以得到有效利用,股民也因股价向上而增加消费。金融市场就是这样,您发达,我都发达,社会就繁荣。

举例说,长江由七十年代3元,股价至今升至100元,股价升了几十倍,主席李嘉诚成为了香港首富;但是,企业老板如果透过银行借贷,亏损了有可能破产。那麽,企业家就不敢做这麽勇进。如果资本是上市得来的,赢钱可以共享,输钱的风险转移开去,企业家就可大大发挥创意来做。

中小企业如何壮大实力?

曹:去年中国拥有超过一千万间中小企,他们贡献的税收占总额一半,创造了全国六成GDP,实践了七成创新成果,提供城镇居民八成的就业机会。但他们却融资困难,资金不足令他们难以做大做强。再说,内地企业又不愿并购,西方并购额占GDP 5-10%,新兴市场亦占3%,中国只占1%。可见,中国境内中小企太多,一旦由风险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入股提供大量资金,再透过投资银行提供一套融资方式,中小型很快便成为中型企业,再透过配股集资壮大实力,将成为大企业。

中国经济必须转型吗?

曹:我估计在珠三角一带的港资制造商,有八成正在经营困难或面临亏损。那里每个工人成本包括居住、食用、医疗等,2007年每月1500元,时至今日已增至 4000元,即五年内增加 1.6倍。2009年中国工业投资占固定投资40%,但24个工业行业之中,21个属于技术成熟的制造业都面临产能过剩,即使高新技术产业如太阳能电池、风电设备和多晶硅等,亦面对亏损增加。政府投资的交通及能源基建,原是“瓶颈”,但到今年亦出现局部过剩。目前只有学校、医院等这类公共事业仍然短缺。换句话说,当前投资不足的大部分是有利民生但不赚钱行业,这就说明中国的发展不得不转型。

为何看好中国的经济前景?

曹:中国正由制造业转型为服务型经济,将渐渐发展成金融大国。估计内地对资金的需求可高达千万亿元计,但现在中国尚未很好的发展其集资功能。观看美国服务业占GDP 79%,占就业人口76%;中国服务业只占GDP 43%,就业人口占34%。因此,中国金融业一旦成熟,资金的规模可以很庞大,可推动全国建造业、零售市场、医疗及旅游方方面面。当房地产市场兴旺,又可强化按揭等服务,带动金融的发展。因此,金融发展可以让资金不断滚动,达到乘数效应,令社会愈来愈繁荣。这便是我一直对中国经济具有无比信心的钥匙。 

话题:



0

推荐

曹仁超

曹仁超

195篇文章 9年前更新

曹仁超(原名曹志明),香港最权威的投资评论家之一,财经专栏作家。曹先生现任香港信报有限公司董事。过去三十多年间,每周一至周六在《信报》撰写《投资者日记》,以轻松有趣的笔触分析股票市场和政经局势,蕴涵投资哲学及处世智慧,形成独特的“曹氏风格”,是最受欢迎的作者之一。 曹仁超现为《信报》撰写专栏《投资者笔记》,一周一次,逢周一出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