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为投资者,我们不但需要认清自身,更要了解人性。

金融市场是一个结集无数投资者行动的地方。我们都是人,都有人性的弱点,包括羊群效应、过度乐观、过分自信、讨厌亏损、注重眼前实利……凭借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我们知道自己非理性行为的根源,便能对症下药。

譬如说,学习违反人性而行(即所谓逆向思维),建立投资系统并严格遵守,投资者才有机会赢多输少;才能在别人恐慌时贪心,在别人贪心时恐慌;才能由人性的角度去评估前景,透视投资市场心理,找出股市的买入点及退出点。

感情战胜理智

在第一章中,我老曹夸说自己具备成功投资者的某些性格特质,但世上没有人是完美的,其实我也有大部分失败投资者的个性。问题只在于一班人有没有认清自己的缺点,并且克服相应的投资盲点。

我老曹拥有典型的天蝎座性格,为人爱憎分明,年轻时更是大情大性、追求浪漫、感情用事、做事毫无计划,又好胜心强。在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初接连两次重挫以后,我方明白,只有运用系统性的投资策略,严守追随趋势、止损不止赚、加涨不加跌、不猜顶、不抄底等纪律,才能战胜自己的本性。

感情用事,是许多投资者的通病。投资者往往倾向出售股价上升中的股份,而保留股价下跌中的股份;太早获利套现,迟迟不肯面对现实,止损自保。行为金融学者称这种心理为”处分效应”(disposition effect)。他们逃避市场惩罚,究其原因,还是源于上文所说”讨厌亏损”的心理。他们对亏损连想都不愿想,更遑论要自己执行刑罚。

投资者感情用事而不作理性分析,亦见于人们敝帚自珍的心理,即所谓的”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人们赋予一只自己拥有的咖啡杯的价格,往往高于别人拥有的咖啡杯的价格。

换言之,我们通常都会高估自己所拥有东西的价值。例如同一所房子,自己拥有的就是风水好,别人拥有的则平淡无奇;自己所收藏的古董特别值钱;自己手上的股票,真正的价值必然高于市价,只是别人不识货。

若有如此的偏见,又如何看清形势?

偏见蒙蔽事实

一般的投资者下决定时,往往过分依赖最初接收的信息或熟悉(被多次重提)的信息,然后一锤定音。行为金融学者称之为”锚定偏见”(anchoring bias)。

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曾进行一个心理学实验,向参与实验的人士询问美国到底有多少非洲人。他们发现,如果他们问”是多于还是少于45%”,人们估计的百分比会相对较低;反之,如果他们问”是多于还是少于65%”,人们估计的数字则会相对较高。理由是问题本身已影响了一般人的想法。

同样道理,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多以手上已知的数据去制定策略,然后像轮船下锚一样,一股脑儿栽下去而不理往后的事态发展。是故许多时候,”见一步走一步”可能是更佳的策略。随着自己所获得的数据日渐增加,逐步决定下一步该如何走。按情况的转变来修正未来路线,才是聪明的做法。

投资者决策上的偏见,又岂止于此?先母在世时,经常说”真主意,假商量”。意即很多人跟别人商量一件事之前,其实自己心中早已有了主意,而不是在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分析事物后才做出结论。所有的咨询,其实都是假的。

例如看好的投资者会寻找一切利好的理由,去支持自己看好;看空者亦会想尽所有利空的理由,来掩饰自己不经分析、直观认定的看法。又或者在买入股份之前,不作深入分析;待自己买进之后,才找一大堆理由以证明自己的买入决定是对的。这种心理,行为金融学称之为”结果偏见”(outcome bias)。

一个人自欺欺人至此,可以说肯定成功无望。

另外,又有些人整日疑神疑鬼。明明自己已对事情分析透彻,但是只要收到与其结论互相矛盾的数据,他们的信心便大为动摇,甚至对自己的正确决定加以否定,反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上述各种都是最普遍的非理性投资行为,阁下有没有犯过?

过度自信与乐观

再细数下去,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还包括”维持现状的偏见”(status quo bias)。次贷危机初起时,汇丰控股(00005.HK)已发出盈利警告,宣布旗下金融机构Household的坏账情况恶化,但大部分投资者仍然选择按兵不动。到了2007年10月次贷问题已演变为金融海啸,许多汇丰控股的投资者还是宁愿维持现状。即使愈来愈多的信息显示汇控已过了盈利增长期,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汇控在海啸中未能独善其身,但不少投资者都宁愿选择维持现状。

投资者以为自己既然花费大量心血和时间,好不容易才找到汇控这只”大有前景”的股份,即使负面的事实已放在眼前,他们都坚持不改看法。他们过度依赖过去的企业成绩,却不知投资乃是投资未来。此称为”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直到2009年3月汇丰宣布大笔拨备,引发投资者歇斯底里的抛售。

本人当时曾开玩笑说,手持汇控的投资者就像”嫁错老公,生错仔”,事已至此,即使他们不愿意,却仍须继续下去,结果反被投资者在网上臭骂”曹仁超教人非理性处理婚姻问题”。事后证明2009年3月9日,汇控市价30.55港元(除净值计),的确是近年来的最低价。过去一再说不担心的投资者在那一天歇斯底里,疯狂出货。然而,有时候明知嫁错老公生错仔亦要忍下去,不能感情用事。例如找律师先办分居手续,然后再搞离婚,又例如尝试”孟母三迁”给子女另一环境……千万不可”拿刀”斩丈夫实行”揽住死”或抱仔跳楼(香港经常发生的事),上述是非理性行为,千万不可。

人性之中,总有些不切实际的奢想,例如盼望自己手上的持股会成为热炒股份,祈求自己能买中下一只由4港元升至176.5港元的腾讯控股(00700.HK)。投资者如非独具慧眼,又怎能在数以千计的股份之中押中宝?

另外,投资者还有过度自信的倾向。他们喜欢自欺欺人(self deception),以为自己的投资分析能力和判断眼光总胜人一筹。根据研究,一般投资者至少高估自己的投资回报达8%。他们亦往往高估自以为很可能发生的事,而低估自以为发生可能性较低的事件,从而解释自己的行为,使之合理化。

他们之所以过度自信,是由于”自我邀功的偏见”(self attribution bias)。投资者赚钱的时候,会归功于自己英明神武,而非运气使然;相反,一旦亏损,则是外围环境的错,是时不我予。就算明显是自己的判断出错,他们也视若无睹。

他们之所以过度自信,也因为”事后孔明的偏见”(hindsight bias)。知道事情的结果之后,却以为自己老早就预测到事情会怎么发生。例如2003年非典过后,投资者或”专家”们会言之凿凿地说自己早料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不过一时。又例如2009年金融海啸后,他们又堆砌种种理由解释股市泡沫爆破乃是必然的事,好像自己真有先见之明一样,却偏偏不肯承认自己事前之”不知”。

走快捷方式

今时今日,美国各大学府都正从事行为金融的研究。从2002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颁予卡尼曼,便知这门学科可能会成为投资理论的未来主流。

传统的经济和金融理论,假定人们是理性自利的、市场信息是完全流通的,故投资者自然在众多选择中挑出最佳的决策;但我们知道这个假定是错的。事实上,人们的信仰感知(perception)、内在性格、情感和动机(intrinsic motives)、处事态度(attitudes),甚至直观推断(heuristics),都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我老曹认为投资者虽然偶有理性的时候,但大多数时间,他们都是非理性的。说到底,股市的升跌起伏始终是一众投资者集体行动的结果。在了解经济及金融运作之前,我们必须先对人性有所了解。

我们亦必须承认,面对不可预知的股票市场,投资者的理性判断和认知能力会受到自身心理和生理条件限制。在行为金融学家眼中,信奉长期持有策略的投资者,死抱陷入亏损、股价持续下降的股票,本身已是一个非理性的行为。

人类的思维过程有时会绕过理性分析,走上快捷方式。如果我们接受了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这个说法,便应明白无论我们所作的分析有多透彻,股市走势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预期的事情不一定会发生。是故我老曹一而再地强调,投资者不可盲目追随羊群、不可过度自信,不可有勇无谋,而是要知所进退;在顺势时进攻,在逆势时防守。

投资者须时刻保持平常心,放弃赌徒心理,坦然面对自己有时候惘然无知、有时候犯错的事实。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严格执行止损及其他投资纪律,持盈保泰。

话题:



0

推荐

曹仁超

曹仁超

195篇文章 9年前更新

曹仁超(原名曹志明),香港最权威的投资评论家之一,财经专栏作家。曹先生现任香港信报有限公司董事。过去三十多年间,每周一至周六在《信报》撰写《投资者日记》,以轻松有趣的笔触分析股票市场和政经局势,蕴涵投资哲学及处世智慧,形成独特的“曹氏风格”,是最受欢迎的作者之一。 曹仁超现为《信报》撰写专栏《投资者笔记》,一周一次,逢周一出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