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平等的第一步,就是先让女性获得读书机会。第二步就是让她们财政独立。
现今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甚高,她们不但须晓得相夫教子,还要理财有道。相形之下,随着经济进入商业化、网络化、虚拟化,男性的强者地位亦岌岌可危。
事实上,女性投资者人数众多,一般的平均回报率都优于男性。因为女性不耻下问、乐于听取意见,男性则较刚愎自用、不肯止损。不过能成就大事者,有时候却需要野心勃勃和不服输的性格,故知足常乐的女士往往只能成为小富,赚取亿万之财的则多为男性。
如果投资者可以集男女优点于一身,能够稳中求胜,理论上便所向无敌。因为好的、坏的、进的、退的,我们都考虑周全了,又何以被攻陷?
不要”蜗居”你的心
有人说男性想起”一个家”,意思是娶老婆。女性想起”一个家”,意思却是买楼,尤其当她们初为人妇之时,更会为筑起二人世界的爱巢,而贸然考虑置业。看看改编自六六小说的电视剧《蜗居》在大陆热播,说什么”女人有了自己的家,就是嫁”、”男人若真爱一个女人,先拍上一摞票子,再奉上一幢房子”、”买房要买处女房”,便知道多少女性在故事里面得到共鸣,找到自己的影子。
房子给女人带来安全感,女人爱买房子。看看香港的女明星,例如刘嘉玲近年常被媒体追踪报道的不是她的演艺事业,也不是她的花边新闻,而是她在上海、北京和苏州等地购置的高档物业。房子为女人带来的满足感,恐怕比玫瑰、钻石和爱情的威力还大,难怪现在年轻女孩子要结婚,有房有车是必备条件。
成家不一定置业
结婚归结婚、买楼归买楼。各位应该从投资的角度去看置业问题。我经常跟香港的读者说,1967年至1997年投资香港的房地产,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但1997年8月以后,同样观念已不再合用。2010年,在香港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买楼收租,理由是今天的租金收入(扣除各项开支后)已达到33倍市盈率(P/E)的水平,也就是说租金回报率只有2.3%。
过去市场的涨跌已告诫大家,置业须考虑的因素十分多,不要盲目相信”结婚应买楼”的传统智慧。物业只是一项投资而已,我们必须先评估风险及回报率,做出理性的选择。换言之,如果时势不合,婚后便不要置业而应改为租楼;如果投资机会来了,则未结婚也可先买楼。
在日本,置业的高峰年龄是30岁到45岁,这个高峰期的人口数量到1990年见顶,随后开始回落,日本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进入20年的停滞期。美国的置业高峰的年龄是35岁到50岁,这个阶段的人口数量在2006年达到高峰,随后回落。而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城市化进程,和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所带来的置业高峰期,从2003年开始,估计到2020年结束。2010年内地人购置力将与一线城市楼价脱节,估计出现一到两年调整期的机率很大。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无论中外,不分东西,有一点还是共同的,那就是成家在先、买楼在后。裸婚从来都属正常行为,无甚大惊小怪。
明明白白买楼
置业是人生大事,买入的时机把握得好,不仅给家庭带来安全感,还能升值;买的时机不好,不仅会令财富缩水,还有可能成为负资产。我们应从投资角度去分析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就住房问题发表讲话,迄今刚好30年。过去内地实行低工资政策,同时推行公房低租金制度,主要是为解决中国人民居住问题。上述公房由政府和单位建造并承担维修保养费用,结果令中国人均住房面积由1949年10.8平方米下降到1978年6.7平方米,且房屋愈来愈残旧。
从1982至1984年,中央政府以常州、郑州、沙市、四平作试点出售公房,自1985年起再把经验用在其他城市。1986年上海、广州两市首先进行有偿转让土地法;1987年扩展到深圳、烟台、唐山、蚌埠,并进行”提租补贴”试点(即公房可以加租)。上述经验用作制订1988年七届人大”宪法修改草案”,明确土地可以有偿转让及物业可用作收租。
1988年2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决定从1988年起,用三五年的时间,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把住房制度改革推开,包括公房可以加租、出售及实物分配,实行住房货币化。
到了1998年,中央政府提出加快住宅建设,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消费热点。许多城市便引入外国的经验和管理方法,例如土地拍卖等,引发全国房地产热潮。是故不少人以1998年作为土地发展的分界线,经一连串改革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规范化,到2010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制,主要表现在:
建立分类供给体系,即政府与地产发展商分工合作形成”双轨”体制。由政府负责供应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地产发展商负责新建商品房及二手房互补长短。
新建商品房价格波动应以二手房市场的供求情况为依据,而非本末倒置。政府利用税收政策来调节二手房市场,即必要时抑制投资需求去平衡供求。征收对象主要是高收入阶层和高标准豪宅,例如加大多套房投资者的收益税率及鼓励首次置业,等等。通过土地和银根的放宽或收紧政策,去调控房地产供求;建立完善系统,全面负责住宅市场的管理和调控工作;提高政策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改变土地出售机制,鼓励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而非价高者得。以免高昂地价侵占科技进步的成本空间,例如推广应用低碳理念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改变现行土地出售政策只追求眼前利益,忽略行业长远发展的弊端。
此外,国有企业的角色亦有所改变,不再与民营企业一样以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而改为在稳定房价、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产业升级和保障住房建设上发挥作用。
透过这样的体制改革,中国房地产未来的发展将有希望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健康之路。
从楼市看懂经济
现在最热门的话题,自然是房地产价格。2009年底中国政府出台的调整政策,令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住宅成交额大幅下降。很多人出现恐慌,认为中国房地产经过多年快速增长,已累计泡沫,现在到了泡沫爆破的时刻了。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诺贝尔经济学得奖者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和美国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前者的负债不高。虽然2009年中国因利率下降而步入置业狂潮,但在内地买楼首付为楼价的30%(第二所物业为50%),而且内地的物业贷款没有证券化,银行批出贷款时亦小心谨慎,无业者一律免问。因此不可同美国情况相比较。
2009年全国660个城市,平均楼价每平方米4695元,较2008年上升24%或每平方米升813元。2010年出现调整无可厚非,但认为泡沫会爆破便是言过其实。中国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区经济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其他大城市仍未完成,其中70个城市更没有显著变化。未来20年每年仍有1200万到1500万人口由乡村涌向城市,更何况目前中国人均收入3000美元仍未到;目前中国内地的房地产情况更接近1981年的香港,而非1990年的日本。(1990年日本房地产市场进入为期20年的负增长。)
我老曹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纵有泡沫,也不会出现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不过,2009年中国新增房贷是2008年同期的5倍,与房地产相关的信贷额占总信贷额的20%,已到达警戒水平,出现短期调整无可避免。
20世纪80年代,当日本还处于泡沫的时期,房地产及建筑相关贷款亦只占银行总贷款25%。在资产价格急升的同时,如伴随货币供应扩大和信用扩张,尤其是对房地产部门的信贷扩张,就是危险信号。中国金融市场应从日本的资产泡沫中吸收经验,以免资产价格本身的变动,对整体经济造成破坏。
参考美国的经验,地产繁荣期一般可长达2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从1998年至今已繁荣12年(2000年至2003年为回落期),换言之,虽然不排除或有短期调整,但房地产市场应仍有十年好景,估计调整一两年后才进入另一上升周期。
在不合适的时间置业,可以是很高风险的行为。
0
推荐